1.中国
美丽的琥珀是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宝石。中国古代将琥珀与珍珠、玛瑙、珊瑚等列为七宝之一。琥珀是珍贵的珠宝装饰品,又是名贵的中药。含有化石的琥珀更是珍贵、难得。
笔者对中国琥珀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和收集有关资料后认为:中国的琥珀主要产在新生代第三系泥砂质及含煤系地层中,其次产于中生代的白垩系地层中。已知的主要产地有辽宁、河南、云南、福建、西藏等省区,其次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湖北、四川等省区也有产出。
辽宁省抚顺地区产的琥珀最著名。抚顺琥珀主要产于早第三纪古城子组的煤系地层中,有时伴有“煤精”产出。在开采煤矿时顺便回收琥珀。煤层中琥珀较富的地方,琥珀粒可占34%。有趣的是,有的琥珀中包裹有蚊子、蚂蚁、蟑螂、蜂类 等化石。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就陈列有4 000万年前的、包裹有狼毛尖眼覃蚊、美丽的中国小茧蜂的琥珀。
河南省的琥珀产地主要分布在西峡、内乡等地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已知的主要产地有内乡的木柴沟及西峡县的重阳乡和丁河乡等地。1979年初,在西峡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时,从地下挖出优质琥珀2 171 kg,价值16万多元人民币。这些琥珀呈紫红色,半透明且光泽好。其中最大的一块达5.8 kg。这些地区历年来开采出的琥珀总量达5 000 kg以上。
云南省出产琥珀的历史悠久。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今保山、丞平)出虎魄”。《古矿录》记载:云南产虎魄。明代在云南保山县、清代在云南丽江县等地都采到过琥珀。据张华《博物志》记载:哀牢山的琥珀大者达10余kg。贞元十年,进献一块质量达13 kg,当日以为罕有也。云南盈江琥珀产于第三系含煤盆地中,琥珀呈蜡黄色,半透明,摩氏硬度为2.5,密度为1.12 g/cm3,性脆。块度一般为1~4 cm,最大者为8 cm。
福建省的琥珀资源主要分布于漳浦至龙海一带,产于第三系佛昙群下部岩层中,含矿层厚14~32 m,最厚达43 m。琥珀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厚0.3~0.8 m,最厚达3 m。琥珀常与泥岩、油页岩、褐煤等互层产出,品位为1~2 kg/m3,产有血珀、金珀、蜜黄珀等。1980年在佛昙乡发现一块金黄色透明的琥珀,其中有古昆虫和古植物叶痕迹。古昆虫头上有一对触角,尖端弯曲,清晰可见,令观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西藏的琥珀分布在尼玛县境内,已发现有岗龙、杜江、中仓三处产地。岗龙琥珀矿位于伯格山(藏语为“琥珀”山),分原生矿和残坡积矿两种原生矿产于下第三系下部的碎屑岩和上部生物碎屑灰岩夹碳质粉砂岩中,长>600 m,宽为20 m,其中有10余层碳质页岩,含泥粉砂岩夹数层几cm厚的琥珀矿层。琥珀形态多为球状或椭球状,少数呈饼状或细条状,直径为0.2~12 cm,以褐红色为主,少量浅红、暗红、橙黄色。残坡积矿层长约450~500 m,宽为30~50 m,厚1~2 m,不规则块状,褐红色为主,半透明。块度为1 cm×1cm~2 cm×3 cm,最大的为10 cm×8 cm,裂纹较发育。岗龙琥珀中宝石级的占5%~10%。
吉林省的琥珀资源分布在舒兰和延边地区笔者曾在吉林延边地区的第三系含煤地层中采获到金黄色、褐黄色的琥珀。在褐煤层中呈粒状、豆粒状产出,半透明,但粒度大的很少,一般仅为绿豆或黄豆大小。
内蒙古的琥珀资源分布在贝尔湖地区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在泥砂质夹褐煤的岩层中发现有琥珀,其形成于约1.3亿年前,这是目前已知形成时代最古老的琥珀。
此外,在黑龙江省的嘉荫、湖北省的恩施、四川省的奉节、忠县等地的煤系地层中也产有琥珀
2.波罗的海琥珀
波罗的海琥珀是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掩埋地下,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树脂失去挥发成分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它常与煤层相伴而生。世界的琥珀类型约有100-200余种,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产的琥珀最有名,波兰和前苏联的沿岸是首产地,波罗的海琥珀品种繁多,质地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颜色有黄、红、褐、白、蓝、绿色。波罗的海琥珀常从海底地层中被海水冲刷出来,在含盐分的海水中成似沉非沉状态,受洋流、季风作用漂流到英国、挪威、丹麦沿岸国家。仅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地琥珀产量约占世界琥珀产量的90%
3.多明尼加琥珀
多明尼加共和国位于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中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 (即海地岛),坐落于中美洲的加勒比海与北大西洋之间。这里的琥珀主要有两个产地:北部的Santiago de los Caballeros和东部的Santo Domingo。一般认为多米尼加琥珀年代是从渐新世到中新世(10-30百万年前),但对其准确年代目前仍存在争议。
多明尼加琥珀中保存了大量热带森林生物化石,其中的化石主要分为五类: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高等植物、动物。
多米尼加琥珀中的生物保存如此好的结构,甚至还有可以萃取的DNA保留!当然这些DNA已经是降解过的片段了。想要从片断中恢复一种生物的完整DNA,目前的技术还是不能实现的,要不然侏罗纪公园在现实中说不定还会真的上演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4 14:18: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