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52|回复: 0

诏安杨氏开基地—漳浦佛昙祠堂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303
发表于 2019-5-5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 | 福建南大门官网 涂建元
本站编辑 | 辉哥
南京知名作家、诗人刘玉霖几年前来闽南旅行,诏藉知名诗人沈汇丰老师陪同其探访了诏安县城的部分家庙和祠堂。刘玉霖老师在游记中感慨写道:在闽南漫游,无论城镇和乡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别具特色的家庙和祠堂,应该属于一种内涵深厚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是闽南特有的一道人文景观。确实如此,笔者近期前往诏安玄钟等杨氏的祖藉开基地—漳浦县望族杨氏聚居地佛昙镇,探访家庙与祠堂的历史与人文景观,虽然是浮光掠影转一圈,仍然使我受到震撼,感慨良多。
漳浦佛昙镇是闽南沿海一颗璀璨的侨乡明珠。佛昙,古称佛潭,俗称浮南桥。佛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闽南闻名的千年文明古镇。佛潭地名由来很久,根据漳浦县志记载,开漳圣王陈元光有首诗,篇名叫“晓发佛潭桥”。由此可见在唐初佛潭与佛潭桥就颇有名气了。为何叫佛潭呢?因为先锋村东北的山上有块大石头,形状如佛头,山下西侧有个潭,潭里的水清澈如镜。每当旭日东升,山上的佛头被日光一照,倒像就映入潭中,惟妙惟肖,令人神往。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佛潭。以后,佛潭的内涵扩大,逐步成为这一带的总地名。佛潭境内,有一条鸿儒江,长93.2公里,江水浩浩荡荡奔流,注入佛昙海湾内。在入海口不远处,建有一座桥梁,据说早期以浮木作桥,两头以铁链固定,随潮汐涨落。这桥就叫佛潭桥,许多人便把佛潭桥当作佛潭的代称。又因方言谐音的关系,佛潭桥变成了浮南桥。至今,仍有海外乡亲寄信时将地址写成“漳浦浮南桥”。大约于清末,“潭”字被写成“昙”字,两字同音,于是佛潭变成佛昙,一直沿用至今。
佛昙镇区的“秋卿”父子进士坊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佛昙杨氏族人为杨守仁立了的父子进士坊。史料记载,杨守仁,嘉靖37年(1559年)戊午科举人,乙丑科(1565年)范应期榜进士。初授广东东莞县令,后晋升广东按察使,有政声。在家乡修佛昙桥,又修陈苍、橄榄二岭道路,乡人皆赞誉。1618年参加宫廷鹿鸣宴,以子一葵贵,诰封贵州按察使,荣获殊誉。享年八十七岁,祀于漳浦乡贤祠。杨守仁次子杨一葵,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翁正春榜进士。初授江西南昌府推官,有政绩,升户部主事,后历任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政绩显著,列入正二品。著《芙蓉馆集》、《豫章集》等。后在家乡投资挖通苏港,疏浚鸿儒江支流。杨守仁、杨一葵父子同为进士,成为闽南科举楷范,为彰显荣耀,族人就在家乡建了这座石坊。
佛潭杨氏和金门杨氏渊源很深,他们供奉的始祖杨亮节是南宋二位末代皇帝垂帘听政的杨太后之兄,官封处置使。元兵入侵,杨亮节保护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奔。公元1276年5月,杨亮节的外甥益王即帝位(史称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杨亮节随驾至泉州,因军务之需离开泉州。返回泉州时,少帝一行已至潮州,杨亮节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随少帝。三子世隆途劳染疾,便寄养于漳浦佛潭农家。杨亮节与长子、次子赶到厦门,想觅船前往广州崖山与少帝会合,此时传来崖山兵败、少帝投海的噩耗。杨亮节悲愤不已,遂与两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后郁郁以终。佛潭先祖世隆娶妻陈氏,生四子。因定居佛潭,故以“佛潭”为号,其长兄、二哥也随之号为“佛细”、“佛成”。世隆七旬时作自述一文以示子孙,记载其父及两位兄长定居浯州官澳的情况。
佛潭先祖杨世隆的后裔主要传衍漳浦县东北面的佛昙、前亭、马坪以及旧镇,绥安,湖西,霞美,赤湖等镇22个行政村,六十几个自然村五万余人。并分衍漳州(含诏安梅岭玄钟村等处)、厦门、泉州、永泰,广东海丰、潮州、海南,浙江苍南县、玉环县,广西桂平县,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印尼著名侨领杨朝春,杨纯美等也出自佛昙杨氏。佛昙下坑村朴仔脚人杨忠义,于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台北,分传桃园县树林镇等;嘉庆年间杨懿惠渡台,传裔于台中县大肚乡营埔村;杨小川于嘉庆年间渡台,传裔于桃园市。近年来,已有定居台湾的宗亲800多人次先后回来寻根谒祖。其中有亦原国民党少将,国民党空军参谋长等政界要人。
佛潭杨氏祖庙俗称杨氏大祖或杨氏祖祠,位于佛潭镇市场前。杨氏祖祠始建于清康熙午年(1690年),宗祠保存完整,1985年被列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杨氏祖祠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42平方米,祠前石埕680平方米。坐南向北,阔20米,深30米,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悬山顶,门厅为三山式,燕尾脊,线条舒缓,脊上饰二条剪瓷雕龙。正面前做一字前廊,明间内收呈凹寿式,悬一对悬垂莲吊筒。大门木门竖,两侧立青石旋纹门鼓,花岗石柜台脚,青石浮雕腰堵,木棂窗,看架作木镂花连续图案,次间作透雕圆窗。二进两厅一天井,正座安置新制祠龛五座,祠内帖瓷书山水,立铁栏护阶,外墙面嵌腾龙舞凤、麒麟花草八幅青石雕。祠前有大广场,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广场前有大潭池,面积约一千平方米。
杨氏乡贤介绍说,一般建祠堂讲究“前鱼塘后果子”,也就是说,祠堂的前面要挖个鱼塘,祠堂的后面要栽果树。杨氏大祖后面以前固定要栽七棵榕树。旅居海外的佛潭杨氏宗亲如果遇到同样姓杨的宗亲,只要问说“大祖后面几棵榕”,就可以判断对方是不是从佛潭出来的。
漳浦佛昙杨氏祖庙
漳浦佛昙杨氏祖庙外观
漳浦佛昙杨氏祖庙的大门
漳浦佛昙杨氏祖庙前的杨字旗
诏安的祠堂大都以维修为主,而且尚有部分(尤其在经济发展较慢的部分乡村)因经济等原因未能修缮,任其破落或坍塌。可在漳浦佛昙镇,笔者所到之处,除个别是修缮的,大部分是按原址原规格修建,尤其是内外装饰,既保留古代遗风,又增加了许多现代建筑的装修元素,显得气派大方,精雕细刻、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极具地域特色。从杨氏祖祠边往漳浦二中有一条学府路,这条约500米的街道,两边或周边就有8座家庙或祠堂,其布局精巧,气势非凡、蔚为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十多年前修缮的一座祠堂
上述祠堂的内部
这是一座重修的祠堂外貌
这是重修的楼仔宗祠
楼仔宗祠的门匾
楼仔宗祠的碑志
修建一新的宗祠
修建一新宗祠

“广德堂”的大厅

金碧辉煌的“广中堂”祠龛
“平游堂”的大厅
重建“广中堂”碑记
“广中堂”民约
高悬在宗祠的牌匾
二层的家庙
“绕碧堂”
“绕碧堂”内厅一侧
高悬在宗祠的牌匾
高悬在宗祠的牌匾
宗祠的侧门
宗祠的侧门
宗祠内
宗祠的大天井
“维拔堂”
“维拔堂”的大厅
在漳浦二中附近,有一座刚重建的“允德堂”,规模虽不大,却独具特色,金碧辉煌。笔者去时,刚好年届八旬的杨保朝先生与两个儿子在里面,他们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建祠过程。杨保朝先生说,该宗族传至父辈只有他父亲,但他有兄弟七人,他排行最小,现在世的也只有他了。原先这是一座历经百多年的祖祠兼宅院,一厅两房及左右厢房,挤着五、六户族亲。改革开放后,有的经商,有的养殖,族亲们都过上小康生话。近年,大家纷纷在外面择地盖新房,搬出旧宅院,住上舒适宽敞的现代化小楼。族亲们认为,子孙过上好日子,不能忘了先祖。商量后一致决定,将空置破旧的旧宅院拆除,在原址建一座家庙。于是,八户人家每人口出资三千元,基建资金不够部分自愿捐资。总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终集资七十多万,在2017年4月建成一座崭新的家庙,供奉祖宗,并作为家族聚会的活动场所。杨保朝先生指着金光闪闪的装潢自豪地说,这些都是贴真金,价值不菲,但为了传承家族文化,欣逢盛世,我们花得起,也舍得用。
“允德堂”外貌
“允德堂”大厅
“允德堂”门楼及天井
“允德堂”碑文与捐资名录碑
“允德堂”捐资芳名碑
“允德堂”傍边还有一座正在重建施工中的祠堂
笔者不想再花笔墨多说了,因为知名作家刘玉霖老师对闽南宗祠文化己总结得非常好,他在<闽南漫游>中写道:闽南那么多家族祠堂和家庙,对提倡孝道,凝聚人心,传承美德,积德行善,济困扶危,和谐邻里,规范行为,激励上进,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祖宗的业绩在,对子弟的励志上进确实是一种榜样和鞭策。有祖宗祠堂在,对子弟的行为有约束作用。祠堂里公认的祖宗遗训,就是为人行事的规则,是家风的内容之一。家族兴旺与好的家风密切相关。推而广之,就是“以德治天下”,尧舜之世也。
诏藉知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厦门市集美区诗词学会第一副会长沈汇丰老师特赋诗一首盛赞如下:
杨氏祠堂耀佛潭,端宗母舅幸遗三。
开枝发叶播闽浙,继义弘仁衍北南。
俎豆千秋香火盛,衣冠百代岸头谙。
雕梁画栋描金漆,庙貌辉煌比孔聃。
诗注:南宋端宗母舅杨亮节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避难于金门,三子杨世隆避难于漳浦佛潭,皆历经战乱得以幸存,并繁衍成大族,现所传裔孙遍布中国各省及世界各地。

作者简介
涂建元,1954年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下乡种过地,当过海军守海疆,恢复高考后毕业于福州大学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曾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诏安县支行、平和县支行、漳州市分行、福建省分行、总行派驻福建省审计机构等单位,经济师、审计师、工程造价师等技术职称,爱好文史阅读与写作。作品散见于《福建侨报》、《诏安文史资料》等多家报刋及《福建南大门》、《诏安之窗》等多家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芙南桥 ( 闽ICP备07053950号 )

GMT+8, 2023-6-4 18:54 , Processed in 0.1926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