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 浦 蓝 姓 畲 族 与 台 湾
<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畲族社区>学术研讨会论文
王文径 执笔
漳浦蓝姓畲族,主要聚居在漳浦县东北面的赤岭乡和湖西乡一带,这一地区是是漳浦县北部主要山脉玳瑁山的余脉与漳浦县中部的主要山脉灶山余脉交汇处, 其中赤岭乡是介于山地和丘陵的地区,其间山丘纵横,仅有少量小平原可供种植稻田,而湖西四面环山,官塘溪的冲积带形成一个相对富庶的小盆地,两个地区历史上都是单纯的农业区, 仅足于维持低水平的生活,四面林木茂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较少受到外界的挠扰, 在外界的风云变幻中,甘于居其中者,亦可在默默的耕耘中稳步发展, 这种相对贫困的,落后的地区, 则适应畲族“民以畲名,其善田也”的农耕传统生活方式。经过了长时期的繁衍,汉族诸姓相对逐渐减少,这里便成了以蓝姓畲族为主的区域。
同时,在历史的风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蓝姓畲族,也逐渐向湖西赤岭周边的南山农场,马坪镇,以及县西南面的大南坂农场蓝厝村等地区繁衍。按现行的行政村来区分,可以包括赤岭乡的赤岭,杨美,油坑,前园,石椅,山坪,土塔,大行,东坑,景垅,计9747人;湖西乡的城内,顶坛,丰卿,山后,苏溪,后溪,枋林,赵家城,岭脚,后洞,计6516人, 此外,官浔镇186人,佛昙镇496人,赤湖镇291人,马坪镇1428人,前亭乡580人, 清雍正间为蓝元枚守墓的族人定居传衍于大南坂农场蓝厝村145人,70 年代杨美水库库区搬迁于万安农场371人,此外, 尚有小部分分居于全县各地,现全县三十个乡镇场除杜浔外, 或多或小都有小数蓝姓居民,少者有3-4人,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其中相当部分为嫁出的妇女。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全县蓝姓人口共计18690人,其中男性9783人,女性8907人。按照年均增长率千分1.3的速度,现全县蓝姓人口应为20458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0.026%,其中,赤岭乡的石椅,油坑,前园,大行,湖西乡的顶坛,丰卿等行政村,几乎绝大多数为蓝姓人口,为漳浦蓝姓聚居区的腹地。
漳浦蓝姓长期与汉族杂居相处,其原族属的语言,风俗,服饰等特征大部分丧失,对于其始祖问题和入闽的时间问题上,历来有不同意见。而为个问题的关健又在于从何处迁入:一种意见认为漳浦蓝姓就是唐以前活跃在闽粤赣地区的在土著“蛮獠”, 或系来自广东的风凰山;第二种意见认为其始祖为明初大将蓝玉,蓝玉被朱元璋杀死后, 其后裔私改族谱,逃到闽赣地区避祸; 而漳浦蓝姓族人一般根据旧谱及传说,认定其祖先元未自江西入闽,蓝姓的始祖亦即炎帝,传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于汝南,并赐给一只绣篮,因以蓝为姓,以汝南为郡望, 奉昌奇为始祖,传至108世,蓝明德于唐天授元年任扬州节度使,被后裔尊为一世祖,以下各世依次为二世蓝采和,三世蓝仁,四世蓝元隆,五世蓝棣,六世蓝世成,七世蓝安,八世蓝宗训,迁居濠州,九世蓝昭,十世蓝一俊,十一世蓝备,十二世蓝时用,十三世蓝章,十四世蓝万福,迁江苏句容,十五世吉甫,于宋理宗时避乱入闽,开基福清五福乡, 是为开闽始祖,十六世蓝常新,再迁于建宁,十七世万二郎,迁汀州石壁,十九世和二郎,于元泰定间迁长汀,二十世在大一郎,二十一世蓝炯,号七郎公,元未提举江西学政,迁建宁,二十二世蓝琛,亦于元未任江西临川知县,与长子元晦迁居漳浦前亭霞美,再定居于现龙海市的隆教(畲族乡),其次子仲晦分居候官,三子季晦,分居兴化。元晦长子,二十四世庆福,分居漳浦苌溪(即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开基祖,次子庆禄,留居于隆教(现畲族乡), 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寮,(现为畲族乡)。
在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任浙江定海总兵的蓝理捐资修建大宗祠堂“种玉堂”,祠中的碑石上亦称:“自始祖庆福公由霞美迁于兹,初而披荆抽棘,胥原筑室, 迨后本支蕃衍,至嘉靖末年,始考卜龟正,建奉先之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