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咸甲菜 于 2019-11-12 15:02 编辑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东京中央香港秋拍,我们曾经多次和朋友们介绍过,作为近些年来日本拍卖中国艺术品的行业标杆性公司,东京中央拍卖去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而尽管在香港拍卖,东京中央所呈现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深藏在日本的艺术珍品,生货猛货众多,今天我们为朋友们呈现的,是东京中央的一大传统强项——文房杂项。
大象探访东京中央香港拍卖
本次东京中央香港秋拍文房杂项部分最值得关注的一件藏品,当属明末清初“绝代神雕”杨玉璇款的寿山冻石雕华严三大士像,大象在现场用微距镜头拍摄了不少第一手的画面,其中种种精湛细节足以说明杨玉璇为何在寿山石雕界走红数百年了。而杨玉璇在全球拍卖市场上近乎神一般的存在,早在十几年前,他的作品就已经拍出过近4000万港元。
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明十七世纪 田黄石雕瑞狮纸镇 玉旋款 成交价:3932万港元
这些年来,市场上所出现的公认的杨玉璇雕刻作品凤毛麟角,或许一整年都难以出现一件,而只要出现,便往往是千万元的市场成交价,而您要知道,这次在东京中央香港秋拍,一下子就出现一组三件!你说牛不牛?
LOT867
清康熙 玉璇款寿山冻石雕华严三大士像 款识:玉璇 ①H:9.5cm ②①H:8.9cm ③①H:11cm HKD 350,000-450,000 RMB 318,500-409,500 JPY 4,816,000-6,192,000 USD 45,500-58,500
前文中已经提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石,寿山石雕刻艺术源远流长,而在这其中,杨玉璇堪称是天下寿山石“第一神雕”,杨玉璇又名玉璿、璇、璿、玑等,生于明朝崇祯年间,福建漳浦县人,后长居寿山石的产地福州。文献上说他少时即喜雕刻,且能广泛涉猎各种材质及题材,无论玉石、水晶、琥珀均能雕刻成形。康熙《漳浦县志》在《杨玉璇传》中记载:
杨玉璇,善雕寿山石,凡人物、鸟兽、器皿,俱极精巧,常事者争延致之。
杨玉璇的圆雕技法纯熟,渗用阴刻法,雕艺精绝,动物形印纽雕刻,尤所擅长,并集玉玺、铜印精华,独树一帜,卓然一家,同时巧妙地利用寿山石天然色彩,开创“取巧色”的先例。从古至今在工艺美术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到两个绝对的领军人物,他的名气要远远超过其他人,杨玉璇便是寿山石雕中的绝对代表。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罗汉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传说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1526-1590)在他的《觚不觚录》里的记载:
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柱治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近闻此好流入宫掖,其势尚未已也。
所以,每一个工艺领域,能够让人记得住的,就是其所在的领军人物,而在晚明时期,这种名人效应尤其容易形成,这是因为晚明时期的文人追求率真的性情和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优雅生活,在文化艺术领域,往往亲自参与其中,注重个性的张扬,赋予了工艺美术鲜活的文人趣味和艺术生命,杨玉璇的艺术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诞生的。因此,我们不妨来看看同时期的文人是如此赞誉杨玉璇的:
漳浦杨玉璇能以寸许琥珀作玲珑准提,毫发毕露,见者惊奇。 ——周亮工
是时杨老善雕琢,纽压羊马麏麚麙。 ——朱彝尊
杨璿作狐钮,项上微紫——神品。 ——高兆
清初漳浦杨璇,字玉旋,时称绝技。又有周尚均名彬,制钮,外间刻写意山水,钮旁署名‘尚均’,体八分、阳文,或作‘周彬’,阴文,八分者,其工不及玉旋,而取径各有不同耳。 ——郭白阳
但如此知名的这样一位寿山石“绝代神雕”,杨玉璇的生平资料却少得可怜,就连其生卒年月,什么时候来到福州发展,今天的我们都一无所知,不过从周亮工(1612-1672)《印人传》“玉旋年七十余矣”记载为依据,周亮工写此书时年纪为六十,由此可推断杨玉璇应该出生在1600年左右。还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杨玉璇曾经在顺治到康熙时期入值清宫,但这种说法也无从考证,但如今北京故宫仍然存有为数不少的清宫旧藏杨玉璇作品,这至少说明他的作品曾被当成贡品进贡于朝廷,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 清康熙 杨玉璇款“清宁之宝”寿山石印章 成交价:2070万人民币
今天的我们对于如此大名头的一代名家生平如此知之甚少,恰恰是因为明末清初寿山石雕刻尚未真正成为一门广受认可的独立艺术,大部分雕刻师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十分有限,但在康熙皇帝平三藩之后,福州寿山石便开始进入到了清代统治者的视野之中,寿山石雕刻的文房用品、佛像摆件等进贡朝廷,杨玉璇的作品便是在此时进入了清宫,甚至于其本人或许也曾入值过清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杨玉璇这样的领军人物的存在,使得寿山石雕刻艺术开始声名远播,这也是杨玉璇成为“绝代神雕”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玉璇制 寿山田黄石雕达摩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玉璇传世真品极为稀少,就目前故宫博物院及民间留存的精品来看,将人物与坐骑连体圆雕的作品,更是罕见,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怔。东京中央这三件作品石质气息相同,雕法一致,精工艺绝,神情并茂,和北京故宫或者民间所藏的公认杨玉璇真迹相比,其雕刻技法如出一辙,甚至东京中央的这三件更为精湛。三尊造像比例协调,法相极为庄严,另外衣衫上嵌绿松石,红玛瑙,珊瑚等各式宝石,使得造像雍容华贵,极富皇家之气,同样很有可能是为当时的康熙宫廷定制之作。
此组造像为寿山冻石雕文殊,观世音,普贤菩萨像三尊,也称华严三大士像 。以男相观世音菩萨作中尊,文殊,普贤各侍左右,此种法相搭配出自于佛教经典《华严经》。
观世音菩萨双目微睁,秃顶留须作男相,身着开襟嵌宝长衫,双腿盘坐在其坐骑金毛犼背上,金毛犼四足蜷缩,双目圆睁,毛发蓬松,极为写实。
文殊菩萨头戴发箍,身穿对襟嵌宝宽袍,右手持经放于左膝之上,右腿曲盘,左腿轻踏于青狮背部。
普贤菩萨,也头戴发箍,双目微闭,着对襟嵌宝长衫,右手手持莲花,左腿盘曲,右腿轻踏于莲花之上,身下之六牙白象盘曲俯卧,神态宁静安详。三尊背均有阴刻“玉璇”行书款。
以下就请朋友们细细欣赏这组作品的诸多细节:
一般宗教题材造像之作品多为供奉之物,主要作为宗教之崇拜功能,造像的艺术性则退居其次。然而杨玉璇石雕造像则不然,对于作品艺术性的严格要求超过了供奉崇拜的实用要求,杨玉璇所雕宗教人物的开脸呈现出一副清寂庄严的气氛,同时有不乏世俗化的细微刻画,极为写实。
在人物衣纹处理上,富有唐代石窟造像衣纹的处理手法,衣服的折叠,厚重有力,线条厚重而有流动感,立体圆润。
杨玉璇所雕刻的瑞兽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动物的毛发呈现出一种工笔画式的规整,精巧,动物的神态更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杨玉璇在诸多细节处理上一丝不苟,极为精湛,同时也善于利用寿山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俏色巧雕。
杨玉璇存世作品存在不同字体的落款,如在印章上落有带隶书风格的落款:
清 田黄石狮钮方章 “玉璇”款 故宫博物院藏
而前文所提到的2006年近4000万港元成交的瑞狮纸镇,其落款有明显不同:
而在罗汉菩萨人物背后的落款,其存世作品的落款大多较为相近,落款玉璇二字中的“璇”字,大多中间少了“方”,东京中央香港秋拍的这三件,也堪称是十分标准的,可以和故宫的公认杨玉璇作品相比对:
“玉璇”款寿山芙蓉石罗汉像 故宫博物院藏
“玉璇”款寿山冻石罗汉像 故宫博物院藏
东京中央香港秋拍的三件落款
三件作品以“华严三大士”为主题创作,尤其将观世音菩萨作男相呈现,更是极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在“华严三大士”中,男相观音作为主尊呈现。首先,诸多经典中所提到的观世音菩萨,均彰显了观世音菩萨具有的佛格特性,使得观世音菩萨在与文殊,普贤二菩萨并列时,能取代佛而居于中尊的主位。其次,澄观在《三圣圆融观》《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二文中对“观世音”与“毗卢遮那佛”诠释相同无异。观世音是“能观”与“所观”之二境界结合缩成的法界境界,于是通常所说的“华严三圣”与“华严三大士”从教义上来说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居于中尊的另一个原因所在。而《华严经》另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之说,可见观世音菩萨在华严经中是男相。故本组造型中的观音菩萨以男相出现更是在情理之中,如此的人物组合及形象的设计,体现了作者高深的佛学修养,心手合一,才能呈现如此精彩的造像作品。
本组造像外配大漆双开门宫殿式佛龛,供奉参拜时将造像安置其中,庄严神圣。同时配双层桐木盒,用以保存,故本组造像历时数百年而品相完好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