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吊眼
陈吊眼(?~1282年),本名大举,一作钓眼。宋末元初漳浦县人。
陈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陈吊眼的母亲是畲族人,早逝,一家重担全落在吊眼父亲身上。父亲陈文桂和叔父陈桂龙、陈满安,以及妹妹陈吊花,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物。
陈吊眼生活在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南宋末年。此时,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元军步步南下,文天祥、张世杰先后率宋兵残部南撤入闽,福建各地农民纷起抗击元军。吊眼正是在这如火如荼的反元斗争中,率领附近各村畲、汉的贫苦农民,起义反元。
陈吊眼从小生活在汉、畲杂居的村落,一家兄妹又与畲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加上吊眼为人刚直豪爽,当地汉、畲村民对吊眼都十分爱戴。为了增强团结、消除隔阂,吊眼一开始就提出“穷苦人同命苦,畲汉一家亲”的口号,动员贫苦农民不分畲汉,共同抵御元兵。一时间,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
宋景炎元年(1276年),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降元。次年,宋名将张世杰率淮军往泉州围讨蒲寿庚。陈吊眼闻讯,迅速率众与另一个畲族首领许夫人直驱泉州,合力围困。张世杰所部一路南撤,气势不振,攻城不下;吊眼与许夫人合援后,士气复振。蒲寿庚闭城固守,形势十分危急,随即派人从间道求救于元将唆都。唆都此时正受命南下,得讯后派兵解围。张、陈、许合兵围困泉州3个月(七、八、九月),未能攻克,反被唆都所部挫败。
陈吊眼受挫以后率军回寨,养精蓄锐。
宋祥兴元年(1278年),陈吊眼所部经数月休整,决意奔袭漳州城。漳州城是继泉州、兴化之后,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冬为元军所占据。吊眼率众攻入漳州城不久,恰好遇到元将张弘范受命南下率舟师袭漳、潮、惠3州,沿途追袭文天祥所率宋兵,气势汹汹。吊眼自量难敌,便利用朦胧夜色迅速撤离漳州城。元军遂派招讨傅全等领军镇守漳州城。
至元十七年(1280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陈吊眼乘机再次突袭漳州城。这次率军进城,杀死了招讨傅全;万户府知事阚文兴也在此役中战死。全城的元军,十有八九死亡。
自此之后,陈吊眼军威大振,兵员猛增,聚众10万,连属50余寨,扼险固守:陈桂龙驻九层漈,吊眼驻漳浦峰山砦,陈三官驻水篆畲,罗半天驻梅龙长窖,陈大妇驻客寨畲。
这时,南宋王朝已经覆灭,只剩下南方的民间抗元武装力量。陈吊眼为了联合抗元,图谋大计,便自立为王,年号“昌泰”,继续以“复宋”为号召,藉大宋之名鼓舞人心。
陈吊眼大军据守的山寨地势险要,这些山寨“地通诸山洞,山寨80余所,据险相维,内可出,外不可入。”元军来犯,义军居高临下,矢石如雨,元军无法得逞,反而遭受重大伤亡。
陈吊眼二度攻克漳州城之后,震动了元朝廷。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元世祖敕封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征蛮都元帅,高兴为副都元帅,率军入福建,企图一举肃清吊眼抗元起义军。元世祖还特意赐给完者都翎根甲,并当面授意说:“贼苟就擒,听汝施行。”
完者都率军进入福建后,先用大军镇压政和的黄华起义军,迫使黄华投降,并授黄华为征蛮副都元帅,与完者都、高兴一同征伐。元军利用黄华为前驱。黄华熟悉起义军山寨作战的特点,带领元军步步进逼,使陈吊眼据守的山寨逐个丧失。
至元十八年(1281年)冬,元将完者都与高兴攻破陈吊眼15寨,迫使吊眼退保千壁岭。高兴假意要与吊眼谈判,登上半山腰。吊眼毫无戒备,便被高兴扼住手臂,拽了下来,为元军所擒。翌年三月,陈吊眼被元军押送到漳州城斩杀。
在今诏安县太平山白叶村附近,有一个山岭,相传为陈吊眼屯兵之处,乡人称此岭为“陈吊岭”。在今云霄县南山保牛坑村红竹尖山巅,有一块180平方米的磐石,上镌刻“天星聚讲”4个大字;在另一高约13米的笋石上,镌刻“朝天人□气冲霄”;在通往云霄县城的悬钟鼻山左侧岭上,也有一石勒“万夫之望”4个大字。相传这些都是陈吊眼起事的遗迹。
陈吊眼被杀后,其余部吴满、张飞等继续坚持反元斗争,至死不渝。漳、汀一带的农民反元斗争,仍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李志甫
李志甫(?~1340年),畲民。托姓李,别名李实。元南胜县坂仔山边埔尾村(今属平和县)人。
元代重种族等第,认为蒙古人最上,其次色目人,又其次汉人,最末等是江南被征服的“南人”。至于畲民,视同化外,比“南人”更不如。元代畲民的造反,都由于生活穷困和种族歧视使然。
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六月,漳州路南胜县畲民李志甫和黄二使等聚众在九牙山起义反元,占领县城,沿途招兵聚众,直捣龙溪。守将萧景茂与其兄集乡丁与农民军对抗,扼守观音山桥险要地段,截住他们的去路。不料来者勇猛异常,阻止不住,乡丁大败,景茂被俘。志甫初胜,即长驱直进,围攻漳州城(时即龙溪县城)。元兵不多,只有巡军、弓兵,战斗力不强;守将搠思监,北人,长于骑射而拙于步战。畲人持短刃蜂拥而上,搠思监败逃。志甫入漳城,杀长史晏只哥、同知郑晟、府判喜春令。元廷遣万户张哇哇进“讨”,也被战败;不得不动用大军,诏江浙行省平章别不花,率领浙、闽、赣、粤4省兵马进行“围剿”。农民军黄二使部被打垮,志甫退守山寨,顽强守卫,历经两年,大小百余战。攻守双方都精疲力竭,相持不下。
李志甫起义军长期受层层封锁,给养发生困难,不得不实行战略退却,化整为零,据守高坑霄岭乌泥洞,以逸待劳。这里山高岭峻、森林茂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元军屡次仰攻均未得逞。
元廷只好利用南胜县人陈君用带领地方武装配合官军作战。这些乡兵了解畲民虚实,又熟悉山路,并且装束和畲民无异。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陈君用率领几十个壮汉从小路包抄,潜抵乌泥洞外,埋伏在树林中。一俟李志甫出洞,一声令下,众箭齐发。志甫猝不及防,被暗箭射中手臂,几十个乡兵蜂拥而上,砍下志甫首级,并捕获黄二使。所部纷纷逃散。
农民军另一将领郑子箕,收拾残部向西转移,在龙岩县与县尉黄佐才作战,因兵寡被捕而死。这一次大规模的抗元斗争终告失败。
黄元渊
黄元渊(生卒年未详),字君翌。元龙溪县人(其先南靖人,入元迁居龙溪)。科试未第,遂为隐士。后因捐资重建龙江书院有功,被荐为漳州、泉州二路学官。
早在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就计划把登高山(今芝山)临漳台建为书室,未果;至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漳州知州危稹始建成龙江书院,用以聚徒讲学。后知州方来又在书院左侧建祠祀朱熹。元时,龙江书院被佛教徒占据,遂中止讲学。黄元渊有心发展教育,遂与漳州路博士冯灏翁、龙溪县教谕郭元发共相商议,并向路、县当政者建议:由黄元渊捐资在城东北隅另行购地重建学宫即新的书院。泰定四年(1327年)建成大成殿,祀先圣先贤;又建成祠堂,祀朱文公,以黄塝、陈淳配祀。天历年间(1328年至1329年)建成讲堂、斋舍。朝廷准以龙江书院旧额列入学宫。
新的龙江书院建成后,黄元渊却因书院耗资太大,家道从此中落。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宪臣杨不华举荐元渊任漳州路学录(元代路学学官)。任期满,升泉州路学正(国子监所属学官)。元渊逝于泉州任内,时在元代末期。
元代儒学受歧视排斥,黄元渊捐资兴学之举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