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4|回复: 0

杨亚州先生谈漳州木偶源流

[复制链接]

340

主题

78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612
发表于 2021-3-12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咸甲菜 于 2021-3-12 09:09 编辑

主讲人:杨亚州(国家级漳州木偶头雕刻省级传承人)
线上开坛:漳州自助旅游文化交流群
开坛时间:2021年3月9日晚上8:00
内容整理:孟孟、阿山
摄影:孟孟


 大家晚上好,我叫杨亚洲,今晚主要谈我家族传承与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一些片段。

     我的家族在漳浦佛昙镇白石村,这个地方是个半岛,岛上缺乏淡水,经济作物以种地瓜为主;过去的年代又因为村里比较穷,村民多到外面打工,但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个村子很特别,出了十台布袋木偶戏班,我们家就有四台,我爷爷、叔公、伯父还有我爸爸,他们常年在外面演出。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朝就有了,唐朝时将其兴盛。漳州有记载最早的是在宋朝,朱熹的《漳州府志》里就有一段。过去常有讨论,木偶戏到底是泉州比较早还是漳州比较早?泉州那边拿出明朝时的一首诗写泉州的木偶戏与提线木偶 ,漳州则有宋朝的朱子纪录。

    根据宋朝《漳州府志》写当时朱熹下个禁令傀儡戏。这个禁令虽然不好,但可做为一个根据,就证明在宋朝时漳州傀儡戏就非常多,多的要被人家禁止。说它影响到生产。由于这是府志记载,所以只是一个参考的根据,什么秀才没有考中状元等等,这些都是民间传说。

 我们杨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演木偶戏的?这是我们家族的传承,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我爷爷的爷爷叫杨乌仙,为什么叫乌仙呢 ?因为他长得比较黑,所以,爸爸和我的肤色都比较黑,这是DNA家族传承。清朝时,白石村民们很喜欢唱汉剧,那时村里有个像现在的社团,闽南方言叫“社间仔”;大家买一些乐器放在那儿,闲暇休息或节假日时,上那儿弹弹唱唱,娱乐一番。老祖杨乌仙小时候喜欢唱戏,也常跟着村民们一起娱乐唱汉剧。据家族长辈说,当时有艘杭州的船,载了杭州一个布袋木偶戏班要到南洋演出,路过金门碰到台风,那船被刮到我们村子;船破了,船上的人就上岸了。船民上岸后,好客的村民接待他们,还帮他们修船,修船不是一天半载,一修就要好几个月,他们为了感激村民,晚上就演木偶戏给大家观赏。我老祖杨乌仙非常感兴趣,于是跟著他们学一些基本功。后来又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师傅跑到了漳州,这就是后来形成的福春派。


 有群友说:“从漳州木偶戏《大名府》《雷万春打虎》这些剧目可以发现有河南渊源,因为故事发生地都在河南。"据我考证,漳州木偶戏《雷万春打虎》故事背景在唐朝时的福建武夷山,那里本来就有雷锺蓝等三大姓畲族,打虎的雷万春姓雷,姓钟的钟景琪是书生,要上京赶考。途中住了一个贼店,要被贼人谋杀,他跑路到山上碰到老虎;喝了酒的雷万春上山打虎救了钟景琪,也打败了强盗。这个故事是后唐书里的记载。后来钟景琪考上状元、当了宰相,是我们福建省第一个状元及第一个宰相。雷万春据说后来也被钟景琪提拔为大将军,那是后话了。

    小时候我看了很多武松打虎的故事,就好奇地问我爸爸说,你们为什么不演武松打虎,这个雷万春好像大家比较不熟悉。他说小孩子你不知道,这个武松是山东好汉,我们福建也有打虎好汉雷万春,当然要歌颂福建的打虎英雄。而且这个剧本人物比较多,最大特点是符合戏剧生旦净末丑的角色配置,行当齐全,特别是那一只老虎的动物,更是布袋戏的特色;动物一上场,小孩老人都很喜欢看这个动物。

 那为什么会演《大名府》呢?1957年中国木偶艺术团要到巴黎演出,我们准备了两个节目,讲三国故事的《蒋干盗书》与《雷万春打虎》,巴黎邀请方认为《蒋干盗书》大家可能看不懂,要求我们换节目。时任省文化厅厅长的艺术团长领队是漳州人陈虹,他觉得我们出国表演都是事先配音及录音,改节目真的有点困难。经与我父亲讨论后,我父亲说那我们演个杂技表演好了,不用讲话也不用录音。陈虹就让演员临时组成乐队演哑剧;几个演员大家凑一下锣鼓敲,于是演了梁山好汉大明府救卢俊义的故事。

    演出时,梁山好汉为了要过关化妆为打拳卖膏药,表演拿手好戏,有耍棍子舞盘子耍狮子射箭等等,就这样蒙混戏弄了门关,进入大名府救卢俊义。在《水浒传》里其实没有这样的情节,但我们演员很聪明,就把这个杂技表演当一个主线,这样就在政治意义上提高起来了。

    我发视频给大家参考,是几年前我回到老家漳浦二中参加一个非遗的座谈会,将三个视频集中起来,有一个是1956年拍的,讲中国的木偶艺术,还有60年拍的《大明府》,以及我父亲木偶人生记录片《掌中戏》,这个记录片影响很大。

    这三个电影拍摄过程也不简单,1956年之前都是黑白影片,彩色非常少,重要的纪录片才会采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受文化部委托参加国际木偶戏节,特别调了进口的彩色胶卷拍摄。前半段讲北方的杖头木偶戏,后面两个是我们闽南的布袋木偶戏。这片子是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木偶电影片,漳州木偶戏团被拍摄进去,表示福建的漳州木偶戏是全国最优秀的。

    《大名府》拍摄经过据说是这样子的,该片于1960年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国际第二届木偶节,《大名府》与《雷万春打虎》得了两个金奖。文化部就指派刚成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大名府》,然后也拍了我父亲杨胜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掌中戏》,木偶戏别称又称掌中戏。


(杨亚州于漳州市图书馆教导学员雕刻木偶。2018年6月)







 现在讲我家族的传承,刚刚讲到我爷爷的爷爷杨乌仙喜欢唱汉剧,也组了木偶戏班叫福春派,第二代是曾祖杨红鲳, 第三代就是我爷爷杨高金。当时有个顺口溜用本地话念的“高金布袋戏一场五块四",演一出戏要大洋五块四。据说当时大洋一块等于现在人民币3000块,也就是演一场戏要一万多块,当然全团有九个团员分,我爷爷大概分到一份半。

    当时我们村子有十台木偶戏团,在沿海漳浦县内经济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大家都要出外打拼,就是现在说的北漂,我爸爸的戏班子就往北到厦门同安、漳州龙海等地去表演,尤其同安是他最主要的演出根据地。

    我父亲杨胜七岁就跟著我爷爷学戏,可以说是杨家布袋戏传承的最高峰。奶奶在我父亲四岁时过世,祖父要出外演出时总不能把父亲扔在家里,于是把他带出门。木偶戏为什么又叫布袋戏,有说是演出的木偶穿着像布袋四四方方的,也有说是用布袋装着尪仔。当时戏班都是布袋口一扎,扁担一挑就出门,我爸爸坐在箩筐里,由一行人轮流挑着走村串巷演出。他可以说是戏班长大的囝仔,七岁就正规跟我爷爷开始学尪仔戏表演,当他的二手。演出时主演坐在幕后演,助手在旁,另外还有敲锣打鼓的、煮饭的等总共9个人。

    我家族还有个很出名的木偶戏演员,就是我叔公杨暹水。叔公没有子女,很希望我爸爸能过继给他,但爷爷认为我爸爸非常聪明,木偶戏主要靠他传承,因此不答应。叔公演爱情戏像浪子回头那段戏就是他的压箱拿手好戏,他也把最好的东西传给我爸爸。所以我爸爸文武兼顾,都得到父辈的真传。






(两岸传统戏曲界石光生与吴慧颖两位学者拜访杨亚州。2019年6月)

















 漳州为什么称北派木偶?传统木偶戏唱腔,漳州这里唱的是汉剧,泉州则唱高甲梨园等南戏,表演身段也不太一样。当时其实没分北派南派,后来京剧兴起,我老爸吸收了京剧的营养,引入了京剧的唱腔、身段、脸谱及服装,把漳州的布袋戏作了改革,创立了所谓北派木偶戏。以前,布袋戏是没有脚的,我父亲参考京剧把木偶装了脚,让身段更完整,具有京剧风格;相较泉州的南戏,漳州的就称北派。

    传统布袋木偶戏的戏台很小,是楼阁式的;主演就坐在椅子上,两只手出相入将,布袋木偶就这么伸过去那边弄过来,在旁的助手就专门帮他拿道具拿木偶等等的;有时候,助手也要上去演。后来出国演出增加,父亲作了改良,把舞台升高加宽,人站在中央演。改革不仅在戏台上,连演员也分角色。1955年父亲从东欧演出回来,留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呢,教了一批学生,就让他们分角色演出。

    至于木偶尺寸,传统的是衣服八寸,加上头两寸,整个高一尺。后来我父亲将木偶高度升高两寸,变一尺二,这样比较好看大方,观众也看得较清楚。传统的木偶戏还是一尺高,北派的一尺二,有的做到一尺半,像台湾的金光戏;还有后来云林出身黄俊雄布袋戏家族演变的霹雳布袋戏,甚至到两尺高。不同的木偶高度尺寸各有利弊,传统的在野台演出时观看可能不清楚,但太大的也不好演,所以霹雳布袋戏后来才发展成演出电视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芙南桥 ( 闽ICP备07053950号 )

GMT+8, 2023-6-4 18:25 , Processed in 0.1784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